6月10日,在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的一台2.4米高的医疗器械编织机上,144个纺锤正飞速运转。纺锤上若干根直径仅有0.035毫米的镍钛丝,按照设定好的程序摆动缠绕,最终成为医疗导管等精密医疗产品。
这是恒辉编织的“编绳”绝活。作为成立38年的民营企业,恒辉编织已经从粗犷式发展,逐步走向精益化管理,其“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和“特种编织技术与装备”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今年,恒辉编织以其高速编织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以往,我国精密医疗产品生产设备大多依赖进口。之后我们自己的设备面世后,所生产的血管支架等产品,成本大大降低。”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金辉告诉记者,小到只有头发丝四分之一粗细的血管支架,大到巨浪里的“定海绳”,都可以通过企业生产的设备准确“编”出来。
而在2022年初,新厂刚刚投入运营时,恒辉编织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对质量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装配工序拨盘存在磕碰和划痕等质量问题。沛县市场监管局与技术支持机构对企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存在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不牢,企业必须加快导入卓越绩效、全面质量管理或其他先进管理模式,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进。
帮扶团队制定了为期半年的企业质量提升帮扶工作计划,从人员能力提升、岗位职责优化、管理机制完善、工具方法导入等多方面,实现系统化改进提升。整个公司日常管理全部通过ERP系统,全面实现管理的系统化、智能化;生产车间建立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了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应用,信息与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质量。
走进恒辉编织新厂房,机器臂等设备正在完成“递、转、编、折、剪”等动作,不同粗细的股绳快速从编织机械中穿出。原材料经过编织机,瞬间就变成了汽车A柱、心脏封堵器、记忆合金等部件,检验人员只需要在出件口进行品质检验……这样的自动化场景,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情。
经过设备升级改造,恒辉编织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生产,不管是460毫米直径的船舶配件,还是只有头发丝一半粗细的医美用线,都可以通过这里生产的设备准确编出。加温、油淬、清洗直至回火、退火,只要员工把零件投入其中,依附于专业程序及数据,即可得到质量统一的成品。
“用做机床的工艺去提升编织器的品质。”这是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百峰时常提起的一句话,从企业成立至今,恒辉编织始终专注编织机行业,用战略高度擘画质量长远发展蓝图,还辐射出许多下游企业。
在深耕编织机械行业的基础上,2023年,恒辉编织延伸产业链条,利用做编织机行业累积的经验,用自己生产的设备直接生产产品。
这一年,企业除了设备生产车间外,增建了产品生产车间,他们“试水”的第一个重要产品,就是高分子无结网。此前,无结网市场主要由日本、美国等国家垄断,该项目投产后,打破了我国无结网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已广泛用于海洋工程、远洋渔业、海水养殖和特种装备等领域。
之后,恒辉编织又入局医疗领域,相继研发生产医疗导管、封堵器、血管支架等需要编织结构的产品。目前,恒辉编织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参与起草了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编织类国家标准,“恒辉质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和尊重,并荣获徐州市市长质量奖。
当下,各类质量奖评审密切关注国际上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发展变化,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评价标准及侧重点进行适时调整,确保评审标准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作为国家纺织机械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恒辉编织正着眼于编织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并通过服务输出、技术输出将质量管理模式拓展到供应商、经销商,不断推动着纺织业向绿色、低碳、可循环的方向进发。(王正喜)
上一篇:沛县让秸秆“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