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大暑,沛县体育馆内热浪蒸腾。
“出拳要稳,收势要快!”专业武术教练雄浑有力的口令声在场馆回荡。数十名公益课堂学员列成整齐队列,正习练着沛县独有的三晃膀大洪拳。沉肩坠肘,力从足发,每一次沉稳的“晃膀”都带动气流涌动,汗水浸透衣衫,却无人停下。
拼搏的武者、精湛的武艺、传承的武魂——这里是课堂,亦是沃土。每个沛县人的血脉里,都奔涌着尚武的基因。
“全国武术之乡”沛县,深厚的武术文化积淀,千年尚武精神的传承,以及当代武术精英的豪情壮志,正通过一招一式、一呼一吸,在这片汉风激荡的土地上生动延续。
千年武魂,历史长河中的淬炼
沛县的泥土里,藏着武术之乡的魂。
“这是1992年首批‘全国武术之乡’的牌匾,2007年3月沛县武术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徐州市被授予地市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咱们是市、县均被评为武术之乡。”在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展陈室内,副局长王志永轻抚着铜质牌匾,眼中闪着光亮,向记者讲述了沛县武术的前世今生。
沛县武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同乡好友周勃、王陵、樊哙等人,常在沛县城北的周村一带打拳舞剑,练就一身好武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刘邦等人揭竿而起,在三年亡秦战争和五年楚汉战争中,这群在打谷场练就武艺的草莽英雄,用刀光剑影辅佐刘邦开创大汉基业,也让习武之风在这片土地扎下深根。
沛县地处淮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秦汉以降,民风古朴的沛县人,崇尚武德,练武风尚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据《沛县志》记载:“自战乱以来,民喜佩剑以自卫,一旦与贼相遇,奋不顾身。”——道出了沛县武术最初的底色:不是争强好胜的炫技,而是保卫家园的生存本能。
历经千年淬炼,明清时期沛县武术形成八大门派并立格局,延续至今。武当大洪拳、徐派少林、宋派少林、梅花拳、二洪拳、曦阳掌、赵派大洪拳、三晃膀大洪拳等,各具神韵。民间还有气功、跑马、射箭、耍刀、举石等强身健体的武术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沛县武术迎来新生。政府组织专人搜集拳谱、整理兵器,将20多种稀有兵器纳入保护之列;1971年开始,沛县成立武术班和武术协会,各乡镇成立武术分会,兴建武术馆,开设教武场599处,形成“乡乡有拳社,村村有武场”的图景,经常参加武术活动者达12万人,沛县武术在田间地头蓬勃发展。
从武术之乡到省级非遗,历经千年,沛县武术的精神根脉早已超越拳脚本身。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沛县儿女挺身而出,用热血与生命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是沛县武术精神“舍生取义”的壮烈书写;奥运冠军韩晓鹏在空中技巧赛场的腾跃,齐广璞在自由式滑雪空中的翻转,37名世界冠军的荣耀,是沛县武术精神“家国情怀”的现代演绎;航天员朱杨柱、李广苏在太空的勇敢探索,更是沛县“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武魂延伸。
从冷兵器时代的保卫家园、革命烽火中的舍生取义,到和平年代的为国争光、勇攀高峰,沛县武术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侠义担当的风骨,务实奋进的韧劲,家国同辉的炽热情怀。
薪火相传,时代浪潮中的守护
7月23日上午8点不到,盛夏骄阳已炙烤大地。沛县少林文武学校操场上,200名身着练功服的少年排成方阵,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
“哈!”一声齐喝震得空气发颤,数百只拳头同时出击收回。稳扎的马步,刚猛的出拳,都是沛县武术精神的具象。
“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63 岁的孟宪军是少林武术学校校长,也是沛县武术协会副秘书长。这位徐派少林传承人自1988年创办武校,始终坚持“文武并重”理念。
“学习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途径,更是一条独辟蹊径的成才之路。”孟宪军强调。如今校园占地百亩,创新推出“武术+中专学历”模式,与徐州安保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办学,让孩子们既练武艺,又拿文凭。
午后,沛县大洪拳武校训练厅里闷热如蒸笼。18岁的张华龙收势站稳。这名杨屯镇小伙,6岁习武,12年苦练地躺拳,获全国比赛冠军,被保送江苏海洋大学。“师父说,武术教会我的不只是动作,更要有敢闯敢拼的劲头和能挑重任的担当。”少年腼腆却语气坚定。
他的师父,沛县武协会长、三晃膀大洪拳掌门人邓守超,不仅教拳,更带领团队整理出30万字的《沛县大洪拳谱》:“要让世人知道,沛县武术不只有招式,更有深厚的文化传承。”
“武术进校园”则让传承土壤更广阔坚实。王志永介绍,沛县教育部门联合武协,熔太极拳之柔、大洪拳之刚、少林拳之劲于一炉,编撰青少年武术教材,改编武术操,将武术纳入体育必修课,并委托专业俱乐部开设课后延时服务,挖掘苗子。截至目前,沛县中小学已实现武术课程全覆盖。
在沛县,武术教育早已突破“强身健体”的单一维度,走出了一条“习武成才、以武就业”的特色之路。不仅培养出多名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众多毕业生还考入高等体育学府或入选专业运动队,更有大批毕业生成为特警、安保骨干、体育教师,让武术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真本领,实现高质量就业。
多元共生,开放包容中的发展
为持续擦亮“沛县武术”这张“金名片”,沛县不断加强文化保护与内涵提炼,推动武术向更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7月2日,第36届沛县“精英杯”传统武术比赛在沛县体育馆开赛,46支队伍、千余名武者同场竞技。
像“精英杯”这样的赛事在沛县已成常态:青少年武术套路交流赛、沛县武术公开赛、“苏鲁豫皖”传统武术邀请赛、沛县太极拳公开赛、梅花拳交流赛、大洪拳邀请赛…… 赛事搭台,既诠释 “以武会友”理念,又助推“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赛事是传声筒,成绩是硬名片。当传统武术遇上现代竞技,沛县武术绽放新光彩。
7月20日下午,沛县敬安镇刘兵武术散打培训中心,中国香港武术散打队17名队员正与中心学员激烈实战,为备战第十七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加练”,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来到这里进行实战训练。
年逾六十的“草根教练”刘兵在场边记录。这位曾执教山西散打队的武者,最终选择扎根家乡敬安镇。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大孙子刘成城被保送上海体育大学。多年来,刘兵向各省队输送30余名专业队员,其中许家恒斩获世界武搏运动会85公斤级冠军。
从专业赛场的摘金夺银到寻常巷陌的强身健体,沛县武术的根系正扎向更广阔的生活土壤。
今年5月,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推出的全民健身技能公益培训班,原定一个班的名额,没想到3天就报了200人,不得不临时加开班次。
“后续我们会开设更多的公益课堂,还会邀请各大门派的传承人轮流来讲课,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武术、学习武术,通过武术强身健体。” 沛县健身气功协会会长赵虹玲在教授八段锦时表示。
沛县武术不仅深植民间,更借助新平台飞向世界。
48岁的少林六合拳传承人潘霜喜,近年来通过杂志、短视频传播拳法,让沛县武术“内外兼修、养生与搏击统一” 的特色广为人知。
2018年,西班牙人布鲁诺通过网络结识潘霜喜,专程来沛县学艺。如今,潘霜喜的这位“洋学生”在西班牙开设了3家武馆,学员超300人。
今年7月,潘霜喜应邀赴西班牙举办国际六合苗刀公开课,吸引众多爱好者。潘霜喜说:“要让世界知道,沛县武术不仅有力量,更有智慧。”
晨曦微露,沛公园内练太极者身影如行云流水;华灯初上,社区广场上班族习练八段锦纾解疲惫;遥远的大洋彼岸,“洋武者”们正传递着沛县武术的精神火种。
从千年淬炼的武魂根基,到薪火相传的时代守护,再到多元共生的蓬勃新貌,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上,沛县秉持着“文武兼修、家国同辉”的精神根脉,以侠义铸风骨,以奋进写华章,让千年武魂在时代浪潮中激荡!(胡劲松 于龙 李薇薇 李辉)
上一篇:沛县科协举办科普盛宴庆“八一”
下一篇:魏庙镇新型工业化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