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群体是城市的“摆渡人”,是连接民生需求与服务供给的重要纽带。沛县聚焦这一群体的现实需求,精心打造158个暖“新”驿站,构建起覆盖全域、功能完善的服务网络,为奋力奔跑的城市“摆渡人”撑起清凉。
阵地覆盖,织密暖新服务网络
基层站点是组织与新就业群体的连心桥,打造便捷实用的站点是提升城市温度的重要举措。沛县以需求为导向,指导各镇(街)开展“拉网式”排查,精准掌握新就业群体分布热力图和现有党群服务中心、沛公驿、睦邻驿站等资源情况,科学布点。投入90.6万元专项经费,在17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35个社区全覆盖增设标准化站点;在九龙城商圈、侨城商务区等重点商圈、楼宇建设“楼小二”等6个示范型、共建型特色站点,形成“15分钟”暖心服务圈。
完善功能,构建多维服务体系
建设站点的核心目的是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关键是“好用”。本着“服务第一、暖心贴心、方便及时”的原则,创新推行“5+X”服务模式。“5”是指“五个一”基础服务标准,配有5类18种设施,让志愿者、户外工作者、新就业形态工作者等群体就近享受贴心服务,实现“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X”则是鼓励各站点因地制宜拓展特色服务,设立“红色代办岗”,开设“子女假期托管班”等。目前,站点日均服务量突破200人次,解决热饭、饮水、充电等“关键小事”超500件。
健全机制,提升站点运行质效
站点用得久、感受暖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为推动服务站点持续发挥作用,围绕“常态长效”服务要求,建立“三项机制”。出台《服务站点运营维护制度》,从站点开放时间、服务对象范围、服务标准等3个方面明确服务标准,确保管理规范。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联络工会、城管、交通等6个职能部门资源下沉,参与站点运维,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合理诉求动态反馈机制,同步开展新兴领域党员“亮身份·展作为”专项行动,收集诉求52条,优化服务项目12项,推动服务站点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服务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下一步,沛县将持续深化暖“新”驿站建设,拓展服务功能,让每一位城市“摆渡人”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城市温度。
上一篇:沛县第31届夏季乘凉晚会圆满落幕
下一篇:沛县汉水路预计8月中旬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