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览 > 联播 > 沛县3个红色地名上榜省级名单

沛县3个红色地名上榜省级名单

时间:2022-06-17 作者: 阅读:

6月15日,江苏省第二批100个红色地名公布。

其中,沛县3个红色地名入选。

1、沛县青墩寺(中国共产党沛县第一个特别支部诞生地)

2、晓明楼(中共沛县首届委员会成立地)

3、沛县烈士陵园


青墩寺(中国共产党沛县第一个特别支部诞生地)


【位置】沛县张寨镇李庙村小学院内

【地名来历含义】青墩寺是中国共产党沛县第一个特别党支部诞生地,是沛县革命的摇篮和旗帜,也是沛县近代教育的发源地,这里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志士。

【红色文化内涵】1928年,沛县党组织创始人孟昭佩,从武汉国民党中央政治军事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带着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回到家乡,在青墩寺小学以教书作掩护,与郭影秋、张光中、刘尹斋、解慕唐等人先后在此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夏,他们在青墩寺学校东侧的柏树林里,秘密举行了中共沛县特别支部成立大会,后转移到“三圣宫”内,秘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沛县第一个特别党支部(中共沛县县委前身),孟昭佩当选为特支书记。从此,沛县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革命的火种燃遍了沛县大地。1994年,沛县县委利用“三圣宫”“中山堂”“大佛殿”设立了党史、斗争史、校史三个展室。青墩寺成了“全县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晓明楼(中共沛县首届委员会成立地)


【位置】沛县沛城街道初级中学院内

【地名来历含义】1907年西方传教士建天主教堂,1919年建神职人员办公楼,即现在的晓明楼。1923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的李昭轩先生回到家乡在此创立了第一所中学。1929年夏,中共地下党员孟昭佩出任校长,创建了首届中共沛县委员会。

【红色文化内涵】1923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的李昭轩先生回到家乡在此创立了第一所中学。1929年夏,中共徐州(铜山)县委安排地下党员孟昭佩出任校长,同时委派共产党员朱菊池、耿蕴斋、李培南等人到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筹建沛县县委。10月,中共沛县县委在晓明楼召开成立大会,朱菊池任书记。沛中成了沛县革命工作的地下司令部,学校建立了党支部,在县委直接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先后在学生中发展二十余人入党。1938年,台儿庄会战开始,沛中组织了学生骨干战地服务团,横渡微山湖,到前线抬伤员,救伤员,进行慰问演出。之后,中共地下党组织一直坚持在校内活动,直到沛县解放。现在的晓明楼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沛县烈士陵园


【位置】沛县鹿楼镇

【地名来历含义】1967年,沛县革命委员会在鸳楼村东为张堤口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修建了烈士陵园,重新安葬了烈士遗骨,并立碑纪念,取名鸳楼革命烈士陵园,后改名为沛县烈士陵园。

【红色文化内涵】1941年1月,八路军主力部队教导四旅在教导三旅九团和山东军区六团(在微山湖东策应)的配合下,组织了东进讨顽战役。教导四旅特务连奉命进驻沛西张提口待命。22日,日伪军约七百余人,将特务连驻地张堤口村包围。由于敌众我寡,除个别战士突围外,其余72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当晚,乡亲们在村南选择了最好的向阳高地,将烈士们逐个整装清面后进行安葬。1967年,沛县革命委员会在鸳楼村东为张堤口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修建了烈士陵园,重新安葬了烈士遗骨,并立碑纪念,取名鸳楼革命烈士陵园。2009年“慰烈工程”实施,全县762名散葬烈士集中安葬于此,鸳楼革命烈士陵园更名为沛县革命烈士陵园。1997年,鸳楼革命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沛县革命烈士陵园列入省级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更名为沛县烈士陵园。

(来源:徐州市民政局、无线徐州)

扫一扫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