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文明创建专题 > 重要文件 > 《徐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解读之五

《徐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解读之五

时间:2021-06-16 作者: 阅读:

文明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更温暖。一座文明的城市,必然是一座有秩序的城市。公序良俗如何延续?社会风气如何维护?社区安全如何营造?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既需要道德自觉的支撑,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约束。

3月1日正式施行的《徐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充分考虑我市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一般认知的基础上,对公民文明生活提出了一系列底线性规范,为城市文明划定了一道“硬杠”。

传承良好家风 维护公共文明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文明创建的基本单元。《条例》要求公民应当维护社区公共文明,并把“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维护公共空间秩序,爱护公共环境”“树立良好家风,勤俭持家、敬老爱幼,营造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作为重点倡导的文明行为写入其中。

在王陵街道中枢社区,年近八旬的刘家仁老人编写了一本文集,其中图文并茂记录了一段段和谐温馨的家庭故事。数十年来,老人把“不求名利得失,唯求心里踏实”“修身养性多积德,博学求知莫贪权”作为人生信条,始终严于律己、慎独慎微,给子孙作出了榜样。同时形成家训传给子孙后代,良好的家风得以传承。

在醒狮社区,社区负责人向记者列举了“最美家庭”范玉玲敬老孝亲、楼组长陈井昌十几年如一日打扫公共卫生、下岗居民祝铁萍夫妇把孩子培养成清华大学学子的感人故事。仔细听完,每一段故事的背后无不透露出优良家风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作为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良好的家风家训不仅能促进社区居民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也带动实现了社区素质文化的整体提升。

推动《条例》落地

共建和谐社区

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在这里,一个又一个日常生活的生动场景,展示出各具特色的市井风貌。那么,文明和谐的社区究竟该是什么样子?答案一定离不开安全、舒适、整洁、有序。

《条例》规定:公民应当合理使用共用区域,不占用公共空间,不违法搭建建(构)筑物,并要求公民爱护公共座椅、健身器材、绿化带、车位等公共设施,不乱拉绳晾晒。除此之外,《条例》还对公民应该如何停放车辆、如何控制装修噪声、如何为电动车辆充电等行为作出了具体规范。

“为贯彻落实《条例》精神,我们在基层社区持续推进文明行为宣传工作,并以现实案例为依据,向居民普及飞线充电的危害。同时通过讲解《条例》内容,向居民普及维护社区公共文明具体该尽到哪些责任和义务。”据了解,湖滨街道自2020年起大力开展“飞线充电”专项整治行动,辖区现已实现充电桩小区安装全覆盖。针对多次制止仍存在的推车、拎电池回家充电和低层飞线充电等现象,社区网格员加大巡查力度,一经发现立即进行劝阻,通过普及安全知识,劝导居民将电动车停放在楼下指定区域充电,确保公共安全。

夯实文明基础

凝聚文明力量

社区公共文明离不开每一位公民文明意识的提高,只有个体文明的基础夯实、夯牢了,更高层次的群体文明才能有所保障。

《条例》在公民文明生活方面作出具体规范,对婚礼喜庆活动、丧事祭奠活动的举办提出一定要求:婚礼喜庆活动应遵守城市市容和交通管理等规定,禁止从事违背公序良俗,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益的行为;丧事祭奠活动应当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安全,禁止进行淫秽、色情表演。另外,《条例》还要求公民不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养犬出户应当束犬链,依法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等。

据了解,为了贯彻落实《条例》有关内容,湖滨街道倡导广大居民文明祭扫,以肃穆、环保、节约、低碳的文明方式缅怀逝者,倡导厚养薄葬的孝德新风和“办丧不扰民”的自律意识。践行低碳文明祭祀方式,鼓励公民积极改变陈年祭扫习惯,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铺张浪费。段庄街道则大力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工作,该街道共有100多个垃圾投放点位,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大部分居民已逐渐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社区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提升。


扫一扫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