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捍华,男,1928年6月生,中共党员,沛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员。
今年已经93岁高龄的“烈士守护翁”张捍华,是沛县鹿楼镇高彭庄人。26年来,他风雨无阻地守护着沛县革命烈士陵园,与英魂忠骨长相厮守,深情相伴。
沛县革命烈士陵园原名鸳楼革命烈士陵园,2009年8月更名为沛县革命烈士陵园并开始扩建,其间,张捍华老人每日在工地上奔波,几乎参与了其中大大小小所有的施工,大家看到的他总是满头汗水满脸欣慰……经过11个月的扩建、修缮,沛县革命烈士陵园隆重开园,陵园内整洁有序、庄严肃穆。
“我选了那块地儿,‘走后’还要陪着革命烈士们。”近两年,老人经常指着陵园东北角自己的墓碑,向前来凭吊革命烈士的人笑谈后事。
“生为烈士献终生,死入黄泉不分离!”去年5月,沛县县委书记吴昊来到沛县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并看望了张捍华,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张捍华便用这首自作的打油诗表明了愿望。之后,鹿楼镇党委把张捍华的书面申请递交沛县县委。经过认真研究后,吴昊批示:“真情实感,令人感佩。同意依老人意愿办理。”
深情守望的执著,源于老人童年的记忆,谈起革命战争年代亲历的故事,张捍华老人总是热泪盈眶:“没有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哪有咱们今天安稳的日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英烈……”
亲眼目睹激烈的战争场面
时隔80年,提起那场战斗,张捍华依然心情难以平复。张捍华说,每当闭上眼睛,发生在张堤口村那场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就会浮现在自己眼前。
1941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沛县张堤口村浓雾弥漫,八路军115师黄河支队特务连同日伪军展开激战。“鬼子在高彭庄东头的井旁设有重机枪和轻机枪,他们把八路军战士逼到张堤口西头围杀。”说这句话时,张捍华的嘴唇在颤抖。残酷的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在装备精良的大批日军强攻下,八路军战士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力抵抗,最终只突围出去48人,其余72人全部壮烈牺牲。
由于战场距离高彭庄很近,战斗打响后村里一些群众偷偷跑到村前的土台子上观看,看到八路军损失惨重,群众无不扼腕痛哭。“到处都是血,大人们捂住我的眼睛,但我还是看到了身穿军装的战士们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当时人群里年仅13岁的张捍华,虽然不时被大人蒙上眼睛,但是透过指缝他还是将战争的残酷一览无余,惨烈的战斗场面在他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战斗结束后,张捍华和大人一起将牺牲的战士们悄悄埋葬在村旁。他流着眼泪说:“叔叔们,安息吧,我会常来看你们。”
1942年,张捍华参加了当地的儿童团。在艰难困苦的抗战环境中,张捍华逐渐成长起来。1948年,张捍华进入姬庄小学念书,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运河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1958年,张捍华大学毕业回到沛县工作,在张寨中学任教,并入党,且先后任张寨中学政教主任、校长,后调任栖山中学校长、朱王庄中学校长。
退休后义务守护烈士陵园
1967年8月,沛县在张堤口战斗遗址上建成鸳楼革命烈士陵园,七十二烈士的遗骨被迁至此。
1983年,张捍华退休后回到老家。1995年得知鸳楼乡(现鹿楼镇)党委招聘一名烈士陵园义务管理员,张捍华便主动请缨。
“当时我家属反对,儿女和孙辈们也反对,还发动亲友们上门劝我。”大家要他好好在家安享晚年,张捍华却十分倔强:有些人值得永远铭记,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打扫卫生、擦拭墓碑、修整花草,张捍华坚守在这里陪伴着1571位革命烈士。每年清明节,张捍华都要早早来到烈士陵园,对着烈士墓碑郑重地鞠三个躬,在墓碑前久久伫立……
他随身带着一本《沛县民政志(1912—1985)》,里面有烈士花名册,每个烈士的名字他都记得,只要有人来问,他就能随时翻找出来。
几年前,沛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让他尽量多休息,可他仍然尽可能地来陵园。他说,最初的坚守是出于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到如今已成为一种割舍不下的挂念。
作为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经常接待一些中小学校、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前来参观和扫墓,每次张捍华都会主动上前给他们讲张堤口战斗,讲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告诉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发愤图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正在扩建改造的陵园辟设了几间办公室,这里是鹿楼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张捍华是党支部书记。
“每年的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前来瞻仰陵园的人群特别多,老书记都会带领党员维持秩序。”党支部副书记郑援朝说。
“老书记还客串主持人,跑前跑后,大声讲解。几个小时下来,别人腰酸背痛、口干舌燥,他却笑呵呵的,还叮嘱年轻人要加强锻炼、不要熬夜。”沛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于素勤说。
守护陵园26年来,张捍华精心呵护着陵园里的一草一木。最初,陵园里面除种植了一些松柏外,大片土地闲置,杂草丛生。张捍华主动承担起了陵园的绿化工作,清除杂草、垃圾,开荒种植花木。由于陵园地势低洼,每年雨季,烈士陵园内常常有大量积水,园内的许多花草植被会遭到破坏。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张捍华总是自掏腰包花钱买来苗木补上。房屋砖瓦毁坏了,他就从家里搬来梯子,慢慢爬上屋顶,仔细检查修补。这些,已经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如果哪一天无事可做,他反而觉得好像少了点啥……
让更多的人记住那段历史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听啊!这个革命烈士陵园埋着你们的1571位爷爷奶奶,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他们给的,在幼儿园里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在家里要听家长的话,今后学好本领为国家作贡献,这样就算报答这1571位爷爷奶奶了!”这段话,是张捍华专门为前来瞻仰烈士陵园的娃娃们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老兵和鹿楼镇关工委副主任,张捍华十分关心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他常说,让后辈们记住那段历史,就是提醒他们发奋努力。张捍华坚持定期到各镇中小学校做革命传统教育的报告,孩子们都爱听张爷爷讲革命故事,每次他一上讲台,大家都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幼儿园娃娃和其他群体不同,你跟娃娃们讲‘三光政策’,他们是听不懂的,用这种语气讲就懂了!”老人说,“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面对不同的人群要分类讲解。”这些年他每年都订4份党报、2份党刊,每天看书、读报扩充知识。
这些年来,张捍华已记不清做了多少次的报告,讲了多少遍英烈们的壮举。老人不图名利不遗余力地宣传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一些机关单位和学校常常尽可能地在一些活动中予以支持帮助。有一次,张捍华想办革命烈士陵园的图片展览,鸳楼中学的领导得知了此事,立即拿出1000元钱予以支持,并安排美术老师协助收集详细资料,制作图片,成功地把展览办了起来,吸引了全县中小学校的师生前来参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也有一些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一个体体面面的退休校长,为啥去给人家看陵?”“退休了不在家享清福,折腾啥?”对于他人异样的眼光,张捍华从不主动为自己辩解什么,他始终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能为用鲜血换取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先烈们做些事情,我心里觉得踏实。”“这些事情我自己愿意去做。”老人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反复这么说,面带微笑,语气平静而宁和。
就是这样,因为对烈士的敬仰,这位老党员默默地在陵园义务守护了26年,始终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下去。这种坚守,让我们看到一种超乎寻常的精神力量。他的感人事迹在古沛大地上广为传诵。
上一篇:沛县好人榜 | 助人为乐康言让
下一篇:沛县好人榜 | 见义勇为序守文